您的位置:首页>教育 >

严复早年疯狂抨击传统文化,鼓吹西方,晚年又倡导回归?难打也是叼盘侠吗?

2023-08-29 01:45:42    来源:个人图书馆-能静居看历史

读书时期,我们似乎只了解严复的上一半,即学习西方,他的学说《天演论》给后世感觉他应该是一直先进和永远会倡导西学的人。然而真正的历史是,他的下半截人生却走向回归传统文化,只不过对于这段历史,似乎我们不太了解,往往完美接受的知识只是一半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严复的《天演论》如同晚清学术界的重磅炸弹,散发出惊人的思辨和前卫理论。因此,在他年轻时,号召大清子民学习西方,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挽回大清帝国的三千年未有之变局。然而正当他的学说四处滥觞被青年学子奉为圭臬,奋发学习西方之时,他却逐渐回归提倡尊孔”读经的道路。正是这一转变让所有人感到这是怎样的一个矛盾的人?到底经历了什么样事情才如此发生巨大反差。

学成归国后,严复就职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学堂,由于“不预机要,奉职而已”,因此大量的时间成了他创作上的井喷时期。于是他的《论世变之亟》、《原强》、《辟韩》《救亡决论》等等石破惊天的新学说投向了死气沉沉的晚清学术的海洋,激起了巨大的翻滚的浪花。尤其是在《救亡决论》的文章中,他严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,归结来看正是它们的“无用”和“无实”才导致了大清的整体虚弱与沉沦,接下来他几乎全盘否定了几千年来的儒家文化,鼓励大家要打碎这个“牢笼天地”。

长篇大论无需赘言,总而言之,严复早年将一切问题都归根于几千年文化,因此才有了“中国今日之事,正坐平日学问之非,与士大夫心术之坏。”《严复年谱》并且总结儒家文化使大清“四千余年仅成此一治一乱之局而半步未进。”显然是儒家让中国“穷了几千年了”的论调。

所以学习西方,改变陋习成了严复早年的热烈呼号,这一点与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基本一致,而他们代表了许多高级知识分子,因此,否定传统,学习西方在当时已经达成了高度共识,而《天演论》的横空出世将这一观点推向高峰。

以为接下来严复会继续鼓吹全盘学习西方,声讨传统文化,而让所有人错愕和大为不解的是,他开始猛然转向又倡导回归,大家这才懵了,他严复吃错了药了吗?自己打自己耳光?

可能1905年是严复人生和思想的重大分水岭。

因为这一年他开始系统研究了过去看似熟悉却并不了解的《四书五经》,在沉下心后,经过他的认真总结发现,西方现在的所谓先进价值观和学术思想,老祖宗早在数千年前不都已经早都说出来了吗?

对此他不去惭愧地说出了早年的激进是由于无知造成的:“近二百年欧洲学术之盛,远迈古初,其所得以为名理公例者,在在见极,不可复摇。顾吾古人之所得,往往先之。”西方这套看似领先了我们二百年,其真理扎实似乎无可动摇,可是回头一看老祖宗早都说出来了。

因此,在不断研究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哲学后,严复开始回归了冷静,提出既要学习西方,同时绝对不能否定传统东方文化,而他的个人风格也从早年的激进转向稳重。戊戌变法后,严复没有参与这种激烈斗争,所以避免了任何挫折,得以继续在北洋水师学堂任职 到了义和团后,他早已经对此冷眼旁观,避居上海,专心研究东西方文化。

尽管没有抛弃对西方学习的看法,但是只强调要局限于针对传统文化陋习的方面,更多的方面是要不断深化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创新,认为自己的翻译著作“其书实兼《大学》、《中庸》精义,而出之以翔实,以格致诚正为治平为根本矣。”

1905年他再度去了一趟英国,回国后更加认为西学看似很精深,但是显然不足改革民品和开启民智,因此导致了他不再热衷翻译西方学说,强调“中国目前为难,全由人心之非,而异日一线命根,仍是数千年先王教化之泽。”《与熊纯如书札》

对于维护传统文化,越到晚年越不遗余力,认为西方人的价值观看似很好,本质来说却是“利己杀人,寡廉鲜耻”,与孔孟的教化仁爱相比,“量同天地,泽被寰区。”由此,严复得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厚积薄发的,西方所谓的一些“先进”徒有其表,真正的关键是能否将传统精华引向深入,这才是最重要的方向。

关键词: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