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首页>教育 >

道理说了千万遍,不如事实虐一遍!试错教育可取吗?

2023-02-09 14:48:40    来源:郑州教育信息网

前一段时间,网上一组家长“反向式教育”的视频,引发了广泛的热议:3岁的女孩大冷天执意要穿单薄的公主裙出门,因为她说动画片里的公主在冷的地方都是穿公主裙的,妈妈就让她亲身穿着公主裙去户外体验了一番,最后自己喊出了冷;三年级的一个男孩,沉迷游戏,要退学打游戏,父母也“同意”了,就让他每天玩够16个小时,还要对战绩复盘总结,三天下来这个男孩崩溃了四次;小学女生平日里做事爱拖沓,父母总是在不停地催促,但这天早上父母反而不管了,随女儿拖沓,甚至比女儿更拖沓,最后女儿受不了了,反过来催促父母……这一组报道用了“反向式教育”的名称,有网友给了一个总结:在孩子有错误的想法时,不去用语言制止,也不讲道理,让孩子尽管去做,让孩子自己承担错误行为的结果,从而知道什么才是正确做法。

这样的做法可取吗?能推广吗?


(相关资料图)

是替孩子做主,还是让孩子自己试错

比较支持这样的做法,这体现了人的主体性——“我的行为,我要承担责任”,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,这条原则都适用。放手让孩子去试错,让他承担自己错误的后果,这反而是对孩子主体性的一种尊重。当然,对于一个心智尚不成熟、知识并不完备的孩子,父母还要尽到监管的责任,要保证试错过程中不能产生无法挽回的危险和伤害,还要保证试错的全过程都在与孩子认知能力相符的范围内进行,让他们能认识到自己错误行为与不良后果的相关性。

其实,这些家长的做法更接近于200多年前法国教育家卢梭在《爱弥儿》中就提出的一种教育方法:如果孩子犯了错,造成了不良的后果,就让他自作自受,亲身体验并承担自己所犯错误造成的不良后果,这样他便更能发现错误的本质,心悦诚服地选择正确的做法。后来有人称这种教育方式为自然后果法。

今天,我们这些成年人——家长、老师替孩子做了太多的主,我们会把一整套规则“批发”给孩子,也会每天都跟孩子“零售”许多“不要”,以规范他们的行为,防止不良后果的发生。有些家长和老师还会解释一下,为什么要这么规定,不照做会对自己、对他人造成什么不良后果,还有不少家长、老师连这些解释都懒得做,直接就把“禁令”与相关“罚责”对应起来,“不讲道理”地抛给孩子,让他们执行。

学习书本知识是体验别人的经验,遵守规则是接受他人现成的教训,这些都是必要的,也是非常高效的,孩子一下子可以学到很多,懂得很多。但生活实践给予孩子的直接经验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,它或许比较低效,犯了一次错就要承担很多不良后果:孩子可能会有伤痛,可能会伤心,可能有挫折感,可能要跟别人道歉和解释,求得他人的原谅,还会付出不少时间成本,有可能被人冷眼相看甚至会被嘲笑,还有可能会损失金钱、失去友谊……支出了这么多的“成本”,孩子可能才会得到一个人生教训,这种做法无疑是不“经济”的,但这种直接经验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。纸上得来终觉浅,绝知此事要躬行,孩子会因为有过这样一次错误体验,从此更深刻地认识到规则的本质和重要性,从而会切实尊重规则,也不会再把前人的经验之谈当作耳旁风,他们还能从痛苦中学会思考,学会内省,从失败中找到方法……而这些正是今天的孩子所缺乏的。

是全方位替孩子做主,还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体验?希望每个父母都三思。

(作者系童其君,单位系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凤城街道长化社区)

要看清试错教育的局限性

这样一组“反向教育”的实质就是一类试错教育,道理说了千万遍,不如事实虐一遍,在很多情况下,这种方法确实能收到奇效。其实,古往今来都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的智慧,比如正话反说的表达方式,用激将法给孩子提供学习动力,借用辩论中的归谬法让孩子自己意识到错误,用表面上的同理心来化解教育对象的抗拒性,等等,都与这种“反向教育”有异曲同工之处,都是教育者“掩藏”好自己的真实教育目的,欲擒故纵,故意让孩子撞到南墙,让南墙教育孩子,说到底,都是一种侧面教育的形式。但教育的形式还有很多,正面教育也有它不可替代的应用场合,很多时候我们需要“正大光明”地把什么是好的、对的直接传达给受教育者,用正向的情感感化教育者,有破有立才是完整的教育。因而我相信,试错教育也有它的局限,有着不少前提和禁忌,需要我们注意具体应用场景。

“反向教育”,也就是试错教育的最大好处是让事实说话,这会显得非常客观,能帮助孩子自省。如早晨上学磨磨蹭蹭、拖拖拉拉的那个孩子,父母磨破了嘴皮子也不起作用,这时真的不如让孩子迟到一次两次,可能以后更着急的就是孩子了。在这个案例中,客观的不良结果是孩子自己造成的,没有任何其他人可替她背锅,这就逼着孩子必须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省,改进自己的行为习惯。

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试错教育的一些应用前提:首先,不良结果要恰到好处,要对孩子有惩戒作用,但又不能太过激烈,比如第一个例子中,孩子知道冷了就可以了,但真要冻病了,就得不偿失了;其次,最重要的一点是,不良结果还要作用于受教育者身上,这一点就会让试错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,个人行为习惯上的毛病,其不良结果会惩罚到自己,比如马虎的孩子,不要再提醒他,最后吃亏的是他自己,他可能会立志改变,这也是试错教育的主要应用场合。但绝大多数的不良道德行为都是会伤害到他人、集体和社会利益的,这时再试错,效果就不会有这么强烈的说服力了,甚至会无效,比如某位同学喜欢乱扔垃圾,再让他试错的意义就不大了,这时正面教育会更重要,把这种行为的危害讲清楚,把美好生活环境的必要性讲清楚,甚至可以与同学一起参与城市清洁工作,享受自己劳动的成果,就显得十分必要了。

另外一点也很重要,就是错误的行为要与不良结果有对应关系,我们设计的试错教育,要能正确地反映这种对应关系;同时,孩子还要有相应的智力水平和识别能力,能够意识到不良结果对自己的伤害。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那个三年级沉迷游戏的男孩。在这个案例中,孩子的错误行为是沉迷,不良后果应该是影响视力、影响身体健康,破坏孩子的其他兴趣和正常生活,这个不良结果带来的惩罚,三年级的孩子真的能意识到吗?未必,家长让他连续16个小时玩游戏,并对战绩复盘总结,他的崩溃很可能是累的,是复盘总结带给他的,这一点他潜意识里很清楚,因而我相信他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沉迷游戏的错误,这个对应关系就是错位的。这个试错教育的真实效果是值得商榷的。

(作者系张全林,单位系河南省淮滨县委组织部)

《人民教育》2022年第24期

关键词: 对应关系 错误行为 直接经验

相关阅读